史记•黄帝本纪

首页    古蕴涿鹿    史籍记传    史记•黄帝本纪

 

西汉•司马迁

 

      《黄帝本纪》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的开篇之作,记述了黄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一生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其中华夏民族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人文始祖在阪泉之野、涿鹿之野战斗和融合以及黄帝合符釜山、定都涿鹿等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均发生在河北省涿鹿县,使涿鹿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1]而能言,幼而徇齐[2],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3]衰。诸侯[4]相侵伐,暴虐百姓[5],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6],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7]。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8],遂禽[9]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10];西至于空桐,登鸡头[11];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12],合符釜山,而邑[13]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14]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15],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16]。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17],幽明之占[18],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19],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20]。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21]也……
       太史公曰[22]:学者多称五帝,尚[23]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24],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25]者近是[26]。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27]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28],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1]弱:幼弱,这里指出生不久。
[2]徇齐:疾速。引申指敏慧。徇,通“迅”。
[3]世:后嗣,后代。
[4]诸侯:这里所谓“诸侯”实际指远古部族。
[5]百姓:指贵族,百官。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
[6]不享:不纳贡。
[7]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矾山川。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各部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联盟在阪泉有过一次交战。此战即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
[8]涿鹿之野:指黄帝、炎帝部族联盟与蚩尤部族争战、融合之地,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又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涿鹿之战。战后,黄、炎、蚩三部族结成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由此可见,涿鹿大战是炎黄文明的奠基之战,而中华文明始从涿鹿之野走来。
[9]禽:通“擒”,捕捉。
[10]丸山、岱宗:丸山,也称凡山,现称为吉山、纪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岱宗,指五岳之首泰山,在山东泰安。
[11]鸡头:鸡头山,位于甘肃平凉县西崆峒山上,又叫笄头山。
[12]荤粥:xūn yù,部族名,即匈奴。
[13]邑:建都城。
[14]师兵:指军队。
[15]官名皆以云命:用云来命名官职。《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16]迎日推策:黄帝观测太阳的运行用神策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
[17]顺天地之纪: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
[18]幽明之占:推测阴阳的变化。
[19]妃:黄帝的妻子。黄帝时,帝妻不称后,而称妃。
[20]桥山: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山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
[21]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孙,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颛顼是一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首领,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历法,后人称“颛顼历”。
[22]太史公曰:表明以下的文字是司马迁的论赞。论赞是一篇的结语,其内容或发表议论,或说明立篇之意,或补充史实。
[23]尚:久远。
[24]雅驯:合乎规范,典范。驯,通“训”,典范。
[25]古文:指古文经籍。汉代称当时通行的隶书为今文,凡用隶书抄录的经书就叫今文经;称春秋战国文字(篆文)为古文,凡用篆文抄录的经书就叫古文经。这里的“古文”,《索隐》以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人以为是指《尚书》。
[26]近是:接近正确。
[27]顾弟:不过,只是。
[28]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可见司马迁编著《史记》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要攻打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涿鹿山弯处选址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用以自卫。
       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缙绅、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发扬光大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2020年1月18日 16:57
浏览量: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