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出塞

首页    涿鹿故事    民间传说    莜麦出塞

        古时候,天下十三省,头数口外冷。那里不种庄稼,人们成年累月只靠吃牛羊肉过活,想吃五谷杂粮,就得赶上木轮牛车到口里来换。
        当时,神农氏掌管着五谷杂粮,造福中原地带。后来神农氏想:怎么也得让口外人有主产粮食吃。一天,他把五谷杂粮召集起来问:“口外人常年吃肉,连点粮食也没有。你们谁愿意到口外周济百姓?”大伙都不吭声。过了一会儿,稻子说:“那地方冷,又没水,冻不死也得渴死!”玉米、高粱也连连摇头,都说受不了冻。
         莜麦平时不说话,看到这个场景,有些气不平。他想:你们平时争水争肥,都觉得自己产量高、了不起。遇到困难都退后了。所以站出来说:“我去!”神农氏乐了“好!别看咱莜麦个小,有胆有识。”
      “几时动身?”莜麦问。
         神农氏掐算了一下说:“口外无霜期短,谷雨过后大地才能解冻,你就在立夏前动身。”
       “行!”莜麦一口答应。这时,土豆滚着圆圆的身体说:“我也去,给你做个伴!”神农氏一听,拍手叫好说:              “好!有你去口外百姓的生活就更丰富啦!”
       眼瞅着日期临近,谁知又碰了个“倒春寒”,谷雨过了,还大雪封门。神农氏急了,跪到玉帝那里求援:“再不走就误农时了,走又怕冻死在路上。”玉帝说:“这有何难,蟠桃园有陈年老酒,一口入肚,百日身暖。你带一缸回去,给莜麦喝了,保他不会冻死。”
       莜麦得了玉帝赐的好酒,一口气喝了个痛快,脸一下红得像落山的太阳。二话不说,领着土豆出了口外。
谁知道口外历来是“小满前后一场冻,处暑临近一场霜”。莜麦和土豆虽然抗过这两场灾难,但还是落下了冻伤。莜麦的耳朵流汤滴水,难受的挠心。土豆被风嚎得浑身粗皮,飞飞扬扬。
       神农氏不等到了处暑,就出口外看他们,看到如此光景,非常痛心。回家跟老婆谈起此事,唉声叹气。他老婆说:  “口外不是羊毛多,咱给莜麦织两个套子,套在莜麦耳朵上,不就冻不着啦?”
    “嗯,好主意!”神农氏伸出了大拇指,“你赶快设计吧!”
        就这样,莜麦从此比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等农作物多带了个耳套。谁不信,可以拿个莜麦铃子瞅瞅,外边先是个大套子(人们又叫它铃铛),里边几层皮裹着莜麦,贴身还长了很多毛毛。据说,那都是耳套子变的。所以到今天,人们都把莜麦窝窝叫“毛(猫)耳朵”是有来历的。
       时空穿越五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播种莜麦时,仍然用烧酒拌种子,让他暖身子、壮筋骨、抗风霜。
       如今是口外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谁知头两件都是神农氏从口里派出去的。以前,涿鹿县的大堡、石门、孙家沟三个乡镇都种过莜麦,随着气候变暖,七十年代中期就没了踪影。后来年轻人就没见过莜麦,只喜欢它好吃耐饿。而老辈人挂在嘴边的是:“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形象地说明了它的耐饿程度。

                                                                                           (记录整理:陈建明)
 

2020年3月10日 17:50
浏览量: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