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历史
转自:涿鹿县政府网
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据《归藏》《山海经》《逸周书》及《史记》载,原始社会末期,涿鹿属以熊耳山(桑干河以西山脉)为中心的有熊部落方国,有熊国国君少典居阪泉之野的有熊国都青丘。少典之子轩辕黄帝继父亲军事首领之职后,青丘被称为轩辕之丘。
约在4700千前,涿鹿一带发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轩辕黄帝擒蚩尤、伏炎帝之后,统一华夏,合符釜山,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夏代,华夏部族大部南迁,桑干河流域只有黄帝子宗的少数部族,他们着白衣,戴白帽,登白履,被称为白民之国。
商代,契的后人在今蔚县一带建立奴隶制政权,国号代,涿鹿现境南部属代国地域。商代末期,商的直系诸侯山戎人(华夏人对奚人的称谓)建立的屠何国(屠何为辽宁锦州古称)迁徙洋河流域东部,先居鸡鸣驿,后涿鹿县境北部属屠何国。同时期,山戎人的令支国人由河北迁安一带进入延庆及涿怀盆地。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召公于燕地,压缩了山戎的生存空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伐戎救燕,灭立国近千年的“山戎”四国(令支、孤竹、屠何、无终),“山戎”领地纳入燕国疆土。此时,涿鹿现境大部属燕国。
公元前300年,赵国围攻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史记赵世家》)”,占领涿鹿现境。《竹书纪年》载:“燕伐赵,围浊(涿)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涿)鹿。”“涿鹿”这一称谓第一次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其中含燕国5郡,涿鹿一带仍属上谷郡。
涿鹿境内有明确记载的置县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汉书 地理志》记,汉延秦制,涿鹿一带仍设5县,属上谷郡,治所同秦。东汉时期,郡县设置基本上沿袭西汉之制,直到汉末灵帝(公元156-189年在位)时在郡前设州,秦所确立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遂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用到五代。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涿鹿现境为曹操所建魏国属地。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分幽州上谷郡之属地置广宁郡,郡治下洛县城,属幽州。下洛、涿鹿、潘县从上谷郡析出,交由广宁郡统领。
南北朝时期,涿鹿现境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属地。这一时期,政区设置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燕州,怀戎县改属幽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为涿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怀戎县为燕王高开道所据。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平高开道,在怀戎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为妫州,领怀戎县。
五代十国时期,涿鹿现境先是后梁、后唐属地,后为辽国境域。公元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投降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兵称帝,建立后晋,割包括新州在内的16州于契丹。此后,涿鹿现境为契丹之地,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北宋建立后,仍视石敬瑭割辽的16州为宋的境域。北宋太平年间成书的《太平寰记》按唐代政区之旧,记涿鹿县境为妫州。
金袭宋制,实行路、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金开国之初仍置奉圣州,领永兴(治今涿鹿县城)、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龙门(今赤城龙关)、望云(今赤城云州)、矾山(今涿鹿矾山)6县。
元初涿鹿现境仍置德兴府,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复为奉圣州。元顺帝四年(公元1338年),奉圣州因地震改名“保安州”。
明初保安州建制被撤销,此地隶北平都司管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在原保安州城置保安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复置保安州。明永乐年间,山东、山西、湖广等地大量移民迁入该地。后金太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七月,后金军攻陷保安州。后金初之保安州,属直隶省宣化府。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保安州降为三级散州,辖区变为互不相连的七块地方,这一区划一直沿用到民国前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保安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保安州改为保安县,为同陕西保安县相区别,民国三年改为涿鹿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涿鹿县属河北省。民国十八年,口北道10县划归察哈尔省,涿鹿县属察哈尔省。
1945年8月20日,涿鹿县城解放。8月30日,涿鹿全境解放,怀涿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涿鹿县,入驻涿鹿县城,改称涿鹿县民主政府。1946年10月,涿鹿县民主政府撤离县城,转移到南部山区。1948年12月,涿鹿县全境解放,涿鹿县民主政府入驻涿鹿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涿鹿县人民政府(1955-1967年为人民委员会)建立,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行政公署。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11月,涿鹿县并入怀来县。1961年5月,复置涿鹿县,仍属张家口地区。
1993年,地市合并,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