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修保安州预备仓记

首页    古蕴涿鹿    史籍记传    改修保安州预备仓记

明•刘必绍
 

       《周礼》:“大司徒[1]掌十二荒政[2]。自散利以至除盗贼,总而名之曰聚万民。”荒政既有十二,而又遗人[3]收委积,以待凶岁;廪人[4]计丰歉,以待嗣岁。先王爱民之意,惓惓周至如是。后世斁[5]周法,备之不预。秦饥则乞米于晋,鲁饥则乞米于齐,所乞几何,而荒竟莫救,弊也久矣。我国家法古而治,郡邑皆有仓,积粟备荒。预以待之,即《周礼》散利与遗人、廪人收计之遗意也。酌缓急而能通变,救荒之策莫仁于是。州仓在仪门东,考镇志,设于永乐十三年。至嘉靖八年,知州凤翔张公云重修之。隆庆元年,知州临汾贺公溱又重修之。岁久垣硷[6],院宇更洼下,粟浥[7]滋甚。万历十年,知州刘必绍承之兹郡。时春夏民饥,无所赈贷,遂查仓粟近六千,尽出之以济时艰,约至秋抵斗还仓。民得粟而时易,是岁有秋[8]。越明年,又出之,乃以粟一石记工一日。又请诸上,以赎锾[9]易木瓦,余粟犒工匠,拆其旧为十八间,补其新又八间,别为官厅一间,门楼一间,风房一间。墙饰以灰,地墁以砖。甫两月余而仓完。经始于春三月,落成于夏五月也。今而后,卒有岁荒,可无饥虞。大歉则申请议赈,小歉即出陈易新,州民信有预备矣!
       谨敕贞铭[10],以识岁月,用表我朝荒政之实云。
       明万历十一年 岁在癸未 八月吉日立


【题解】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清两朝在各府、州、县广设仓廪,以备足用,以济时艰。此文记载的就是保安州仓廪事宜。
       刘必绍,山东文登人,恩贡,万历十年(1582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任保安州知州。在任八年,修建文庙、牌坊,创葺《保安州志》。开渠筑坝,修葺仓廒,捐置义塚,开观德圃,创建惠民药局。百废俱兴,日无宁暇。旧时曾崇祀保安州名宦祠。

【注释】
[1]大司徒:官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
[2]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七曰眚礼(省去吉礼的礼数),八曰杀哀(省去凶礼的礼数),九曰蕃乐(收藏乐器,停止演奏),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向鬼神祈祷),十有二曰除盗贼。”
[3]遗人:官名。《周礼》谓地官司徒属官,设中士二人,下士四人,以下有府、史、胥、徒等人员。掌管周室每年积余的财物,供救济、抚恤及接待宾客等用途。
[4]廪人:官名。《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或简称廪,掌粮仓。
[5]斁:dù,败坏。
[6]硷:jiǎn,同“碱”。
[7]浥:yì,潮湿。
[8]有秋:有年。指丰收;年成好。
[9]赎锾:shú huán,赎罪的银钱。
[10]贞铭:碑文。

 

【译文】
       《周礼》记载:“在遇到荒年的时候,有大司徒掌管十二项救济措施。从(第一项)散利一直到(第十二项)除盗贼,总称为聚万民”。荒年时的救济措施既有十二项,而且又有遗人负责掌管每年积余的财物,以备荒年赈灾;还有廪人负责计算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来安排下一年的用度开支。先王关爱百姓的心意,忠谨周到到这种地步。后代人败坏了周朝的制度,不为以后做准备。秦国遇到饥荒就向晋国乞米,鲁国遇到饥荒就向齐国借粮,所求取的粮食没有多少,而饥荒还是不能解救,这种弊病已经存在很久了。我朝效法古代治理措施,每个郡县都有粮仓,囤积粮食以备荒年。预先储备粮食来等待救荒,(这种做法)就是《周礼》中所记载的散利和遗人、廪人每年积聚财物、计算丰歉的遗意啊。斟酌缓急并且能够适时变通,救济灾荒的策略没有比这更仁爱的了。
       保安州预备仓建在仪门东,考查镇志,粮仓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设置。到了嘉靖八年(1529年),知州凤翔人张云又重新修建它。隆庆元年(1567年),知州临汾人贺溱又一次重修。年代久了墙壁生碱,院落、房屋位置更是处于低洼地带,粮食因潮湿生芽的情况很严重。万历十年(1582年),知州刘必绍到该郡继任。正赶上春夏时节百姓闹饥荒,百姓没有可以借贷的地方。于是检查预备仓有近六千石粮食,把粮食都拿出来(借给百姓)来救济当下的艰难境况,签约到了秋天百姓以相同的数量归还粮仓。百姓得到了粮食,艰难的境况得以改变,这年取得了丰收。
       到了第二年,又把粮仓中的粮食借给了百姓,(条件)就是用一石粮食记一天工役。又向上级请示这件事,用赎罪的银钱来换木头砖瓦,多余的粮食犒劳工匠,拆旧返新十八间,又补其不足新建八间。另外建起一间官厅、一间门楼和一间风房。墙壁用白灰粉饰,地面用窑砖铺砌。仅两个多月就把粮仓建成了。从春季三月开始,到夏季五月落成。从今往后,如果有荒年,可以没有挨饿的忧患。如果是大规模的歉收就向朝廷申请争取赈灾,小规模的歉收就拿出粮仓旧的藏粮换取新的粮食,本州的百姓确实有备无患了!
       我恭谨地写下这篇碑文,以此来记载历史,用以表明我明朝救济荒年的实际做法。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岁在癸未 八月吉日立
 

2022年7月23日 17:42
浏览量: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