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龙居寺改为求真寺碑记

首页    古蕴涿鹿    史籍记传    重修龙居寺改为求真寺碑记

刘必绍
 

       天下有真是,有真非,有似是而非者。盖真者,不待辨而自明;惟似是而非者,易以惑人,不可以不辨也。
       儒与墨不同道,是非较然,自有真诠。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吾儒之道,真是也。彼墨氏谓明心见性即如见佛。毫厘千里,差谬悬绝,不谓似是而非乎?古夷之学于墨氏,即葬亲一节,守教从薄,竟不自知一本之当厚。所云“古之人若保赤子[1]”,是欲援儒而入于墨;又云“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是欲推墨而附于儒也。迹[2]其治墨之说,似若陷于一偏。然欲合儒墨而一之,亦知吾儒之为是,此正本体之明未尝息,犹可以还真之渐也。
       今之欲正人心、易风俗者,若极力攻之,彼蔽锢[3]已深,谁能遽悟?必曲为转移,俾不觉其入而信之深,则学儒即学墨,求真是之心即求真如之心也。昔孔子为政于鲁,鲁人猎较[4],孔子亦猎较,是岂好为从禽哉?欲变俗而不免同俗,正使人知儒道之无以甚异于人也。余谓变墨者亦然,边俗尚浮屠,在在有寺,人人礼佛,即古墨氏遗教也。军民之家生一子弟,资质稍俊秀则恐其不寿,终日戚戚。不舍为僧徒,则受以法名,率未有教之业儒者。彼盖以是为祈寿计,而不知死生有命,即佛与僧未尝皆百龄。祈之是,惑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儒者何曾投僧习佛以妄祈?
       为即考史,佛教入中国,在汉明帝。一时风声教化流衍海内,如墨翟之言盈天下。漯阳昔没于胡,辽、金、元相继皆夷俗,信之尤笃。而今久则难变也。西八里,州民所居,在卫治之西八里许,故以名堡。堡人多信佛,业儒者亦多。儒生敬业乐群。惟僧寺清幽,可以处之迷民利于功果。谕之修精舍[5],则以为可缓;约之修禅室,施义者争先捐资不惜费,为结缘也。堡东门迤北垣之左,为龙神祠。筑垣堑者,曾掘土得断碣于祠后,旧为龙居寺。父老相传:先时清华曾驻跸于此,又或臆但为龙祠得名。今不可考矣。
       僧人明清宗墨教,崇习佛法,焚修于祠中久矣。烦心妄念一切尽除,超然为物外上人,乡民称其善。较之儒,若近理而乱真;拟之边民负勇尚气、重财喻利,实为善念。时因龙居故址修废饬材,与无据而私创者殆不相同。堡人义是举,各相资助。致仕[6]驿丞则陈文,用省祭官则梁尚忠辈、生员则季致恭辈、吏员则谷天锐辈、民则谷仲住辈共襄是事。度土中上为大殿三楹,两耳房各卷棚一楹。后为讲堂三楹,两耳房亦各卷棚一楹,左右丈室六楹。后为参厨两楹,前为画廊围绕。东为钟楼,西为碑亭。又前为二门,当街为山门,与龙祠并肩,规制宏敞。时祝圣寿、报岁成,堡人群聚于此。诸青衿藉闲丈[7]亦可以肄举子业。儒之于墨两不相妨,兹寺之修,良有裨于地方焉!
       稽野史载:空门事甚,悉陀耶赤髭,昙云白足[8]。相貌原不类,俗道亦殊绝。又有不用言语文字,自谓真人不二法门[9]者。有谓嚼杨枝得五利者,有谓精禅法练五门者,有讲经梁庭而天为雨花者,有说经虎邱而石为点头者,有登法堂居讲座而天龙围绕者。纯心异验,炳炳[10]在人耳目间。又如达摩居少林面壁,九年而不回;惠远居庐山,三十年而不下。杯渡锡飞[11],传为奇事。自非戒定、慧纯、修养不居凡尘者,不能为是。其视吾儒见道不明,心盗跖而口孔颜,悦纷华而逐声利,有忝[12]墨子多矣!讵[13]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洗垢索瘢以訾之耶?昔李翱问道于雅严,苏轼谈空于佛印,古之名儒未有鄙墨教而不与游。岂不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14]”?有韩昌黎之文在。就中接引[15]之意,人不可得而测也。
       兹寺非创建,明清拓其基而鼎新之。修真于此,即古诸名僧之意也。寺既成,释子聚之以讲禅,儒生借之以讲学,“庐其居”之意在焉。呜呼!儒曰:真心真矣。是矣。墨曰:真如是矣。非矣。久之,则心悦青衿之贵,了悟忠孝之理。去其似以求真,出其非以为是。必有逃墨归儒者,岂终削发而揖君亲耶?
       余以求真易龙居之名,正使似是而非者,返真如为真是,正人心、厚风俗,此其一大机括[16]也。若夫私创庵、观,法律所禁,余将以是禁吾民,何肯从其请而为之碑耶?客有过而睹是碑者,幸谅吾心。

 

【题解】

       自古以来,令禁儒、道、佛的事情很多。明代以儒教为立国常经,兼用佛教、道教“阴翊王度”。对于道教,利用而不使泛滥,是基本原则。与此一致,明朝将佛教、道教行政管理化,两教人士亦多谋求政府职位。明初朱元璋整饬佛教、道教,令和尚、道士或还俗,或离弃妻小。明后期佛教以及民间宗教稍兴,各宗教之间能够互相宽容,而且各宗教教团与朝廷及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不那么紧张。在思想领域,儒家虽然始终保持着自东汉以来正统正宗的地位,也能够容纳其它宗教,但是谁是谁非的思想争论一直很激烈。
       本文作者刘必绍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为“龙居寺”写了碑文,并且坚决改原寺名为“求真寺”。作为保安州最高长官,刘必绍站在朝廷的立场和儒家的立场上,从政治、思想、宗教融合以及培养民风民俗等角度,表明了自己执行朝廷政策、维护儒家学说、提倡儒家思想正统下的各教融合以及移风易俗的主张,态度鲜明坚决,言论有理有据。

【注释】
[1]若保赤子:儒家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爱护百姓好像爱护婴儿一般。《孟子•滕文公上》说:“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保,抚养。赤子,婴儿。
[2]迹:推究,考究。
[3]蔽锢:顽固的思想。锢通痼,经久难治的疾病。
[4]猎较:争夺猎物。《孟子•万章下》:“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孔子亦~~。”赵岐注:“~~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孔子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于世也。”后因以表示和众随俗。
[5]精舍:学舍。
[6]致仕:古代官吏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家居。
[7]青衿藉闲丈:学生及赋闲的成年男子。青衿,指读书人。丈,成年男子。
[8]悉陀耶赤髭,昙云白足: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 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於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悉陀耶,佛教术语,南无悉陀耶,即兜率陀,兜术陀,睹史陀,指“知足天”。
[9]不二法门:语出《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不二,指不是两个极端;法门,修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10]炳炳:鲜明的样子。
[11]杯渡锡飞:杯渡,指杯渡禅师,南北朝刘宋时代的佛教僧人。据《佛祖通
载》描写:“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高僧传•卷第十•神异下》记载有一人,有神力。当时的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称其为杯渡。锡飞,又言飞锡,这也是一个典故。南朝•梁
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宝志则挥动锡杖一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
[12]忝:辱的意思。
[13]讵:jù,表反问。
[14]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唐代大儒韩愈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政策,意思是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房。每一句中的前一个人、火、庐都是名词动用。韩愈提倡以强制的政治手段来压倒道、佛思想。
[15]接引:引导,教导。
[16]机括:亦作“机栝”,机械发动的部分。喻指治事的权柄或事物的关键。

【译文】
       天下有真理,有谬误,有似是而非的。真理与谬误,不用辨别就能明白;只有似是而非的,容易迷惑人。因此,不能不加以辨别。
       儒家和墨家主张不同,是非比较,各有各的诠释。尽心了解人的本性,保持本心修养本性,是我们儒家的主张,是真理。墨家传人认为明白本心看到本性就像看到了佛。毫厘与千里差缪极大,这不是似是而非吗?古时夷之向墨家学习,就葬亲这件事,遵守墨家教义薄葬亲人,竟然不知道从仁爱角度应当厚葬。夷之所说的“古时君王爱民就像父母抚养婴儿那样”,是想援推儒家归入墨家;又说“我就认为爱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施行仁爱由爱亲人开始”,又是想援推墨家归附儒家。推究夷之研究墨家学说,似乎是陷于偏激。然而,夷之想要融合儒家和墨家学说为一体,也认为我们儒家的主张是正确的,这属于为了阐明本源而不停探索,这样做还能够逐渐还原真理。
       如今想要矫正人心、移风易俗,如果极力抨击那些陋俗,那些顽固的思想根深蒂固,谁能够立即返悟呢?必须委婉地转变,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投入,进而深信不疑,那么学习儒家就是学习墨家,追求真理的心性就是追求真实如常的心性。当年孔子在鲁国从政,鲁国人田猎时有抢夺猎物的习俗,孔子也就和众随俗抢夺猎物,这难道是孔子喜好追逐猎物吗?想要改变习俗就不免趋同习俗,正好让人了解儒家学说对于人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我认为改造墨家的鄙陋也是这样。边地习俗崇尚佛教,处处有寺,人人敬佛,这是旧时墨家遗留的教化。军卒或百姓家生下孩子,资质稍好就恐怕孩子不长寿,整天心神不宁。不舍得孩子出家做僧人,就给孩子起个法号,大多没有教孩子以儒学为业的。他们大都这样做来为孩子祈祷延寿,却不知道死与生是有命数的,就是佛与僧人也不曾都活到一百岁。为延寿而祈祷,太糊涂了。(孟子说):“短命或长寿都不要改变正确的信念,修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正确方法。”儒家弟子哪里曾经投僧习佛胡乱祈寿呢?
       考查历史,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明帝时。一时教化就如风声,在海内流行繁衍,就像墨翟的言论一样充满天下。漯阳郡过去被胡人占领,辽、金、元时期相继都是胡人习俗,特别尊信佛教。而今时间这么久就很难改变了。西八里,是保安州百姓居所,在保安卫治所西面八里多一点,所以堡名称作西八里。堡中人大多信佛,以儒学为业的也多。儒生专心学习,同学之间融洽相处。只有僧寺清幽,有利于迷惑民众,使他们相信能修成正果。上级令他们整修学舍,就认为可以慢慢来;约集他们整修禅室,布施的人争先恐后捐资,一点儿也不吝啬,为的是结善缘。西八里堡东门紧连着北城墙的左旁,是龙神祠。筑堡墙挖沟的人,曾经在祠的后面挖土发现了一截石碑,证明是旧时的龙居寺。据父老相传:早先时候,圣德高僧曾经在这里暂住,有人臆推龙神祠因此得名。如今不可考证了。
       僧人明清宗奉墨家,崇习佛法,在祠中焚香修习很久了。烦心杂念一切释除,超脱成为物外上人,乡民都称赞明清好。与儒家相比较,佛家好像接近真理却扰乱了人性的本真。相对边地百姓自恃勇武、纵任意气以及重财重利来说,倒是修善的渠道。明清现在在龙居寺旧址上为重修废弃的寺院整治材料,跟没有凭据而私下建设的不同。堡中人认为这项举动符合道义,纷纷资助。退休在家的驿丞陈文,用省祭官梁尚忠等、生员季致恭等、吏员谷天锐等、堡民谷仲住等共同襄助这件事。度量土地,在正中间建三间大殿,两旁各建一间卷棚耳房。后面是三间讲堂,两旁也各建一间卷棚耳房,左右是六间小房。再后面是两间僧人厨房,前脸有画廊围绕。大殿东面建钟楼,西面建碑亭。又前面是二门,面对大街是山门,跟龙祠并排,规模建置宏大宽敞。到庆祝圣上寿辰、收获后祭神时,堡中人在这里聚会。诸多学生及赋闲的成年男子也可以借此地修习举子学业。儒家与墨家两不妨碍,修建这座寺院,对治理地方确实有好处啊!
       稽考野史记载:佛门奇事很多。南无悉陀耶高僧长着红胡须,昙云禅师长着白脚板。人的相貌原本就不一样,看来俗人、僧人差别更大。又有不用说话和文字传授,就自认为是真人的不二法门。有说嚼杨树枝可以得到除风、除热、令口滋味、消食和明目等五利的,有说精通禅法修练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等五门禅的。有在梁庭下讲经天空因而降下花雨的,有在虎邱说经而石头点头的,有在法堂讲座而天龙围绕的。纯粹的内心奇异的效果,在人们的耳目间活灵活现。又如达摩住在少林寺旁石洞中面壁,九年不回寺;慧远在庐山上结莲社、修净土,三十年都不下山。杯渡禅师用木杯渡海、宝志和尚让锡杖飞空,流传为奇事。如果自己不是持戒禅定、智慧纯正、修身养性不居凡尘的,就不能做到这样。
       佛家认为我们儒家不能洞彻真理,内心像盗跖一样油滑而口头讲的是孔子、颜回的仁义,喜爱纷繁浮华并且追名逐利,太辱没墨子了!难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可以想尽办法挑剔对方的缺点加以毁谤吗?唐代李翱向雅严咨询佛法,宋代苏轼跟佛印谈论佛理,古时的名儒没有鄙视墨教因而不与墨家交游。我怎会不知道“役使他们的人,烧毁他们的经,占用他们的寺”这件事呢?有韩愈的文章在。不过其中指引的意思,后人是难以完全揣测到的。
       这个龙居寺并非始创,僧人明清拓展原寺的基址并且革故鼎新。在这里修习真知,也是先前诸多名僧的本意。寺院已经建成,佛家弟子聚在这里讲习禅义,儒家学子借用这里修习学业,有“占用他们的寺”的意思在这里。哎,儒家说:真实的心性是本真,这是对的。墨家说:真实如常的心性是本真,这是错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内心悦服儒家学子的高贵,领悟忠君敬老的道理。剔除相似来追求本真,剔除错误来追求真理。一定会有脱离墨家归服儒家的人,何必最终削发为僧而伤心揖别君上和亲人呢?
       我用“求真”替换“龙居”这一寺名,正是使似是而非的,从追求真如返回到追求真理,矫正人心、醇厚风俗,这是其中的一大关键。像那些私自兴建尼姑庵和道观的,是朝廷法律禁止的,我将根据朝廷法律管禁我州的民众,哪里肯听从尼姑、道士的请求为尼姑庵和道观写碑记呢?过往客官有看到这块碑的,能够体谅我的本心,我会感到很幸运!

2022年7月23日 17:47
浏览量: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