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顷地的传说

首页    涿鹿故事    民间传说    四顷地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在釜山(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北)与各个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会盟合符后,炎帝臣服黄帝,率领部分先民登上了历山(涿鹿县溪源村东),烧荒开地。最初因为此山西北处有一山峡,两壁双峰对峙,浑如天门,而叫“龙门山”。后来,炎帝发现龙门山北面有一个石灰岩洼蚀的小盆地,四周高山围拢如同城墙,盆地内长满绿树野草。炎帝非常高兴,命令属下放火烧掉草木。一连几天,把山都烧红了。此后人们又把龙门山称 为“烈山”,炎帝又被称为“烈山氏”。炎帝焚山烧林后,开始带领属民垦荒造田,开出了将近400亩的黄土地,后人相传称为“四顷地”。炎帝的儿子柱,也因善植五谷百蔬,而官为农正,也即管理农业的大臣。后人为与炎帝的记述有别,将“烈山”改称为“厉山”;舜帝在此耕种后,又以同音之字,把“厉山”记述为“历山”。自此之后,这里的居民以农为本,世代沿袭,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明。
       四顷地南面的历山上有个洞,人称炎帝洞。传说此洞旁另有一个洞是用来存放五谷种的。一次由于雨水意外侵入洞中,使洞内五谷种子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里,无意中谷种被酿成了酒(当时叫“鬯”)。炎帝受到启发后,以陶作缶制缸酿酒饮用。随后他又新奇地发现酒有和脾养胃,益寿延年的作用。从此,这种酿酒技艺就逐渐传开了。因为酿造这种酒的主要原料是黄色的黍米,一些帝王又用这种酒来祭祀先祖,所以后人把这种酒称为“黄酒”。 
相传,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生于涿鹿县保岱村西北3里的窑子头村。舜父瞽叟是个盲人。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另娶妻生象。象骄纵不法,瞽叟溺爱象,时常盘算杀害舜。瞽叟让舜修米仓顶,然后放火烧仓,欲烧死舜,舜举着两只斗笠顺着木柱跳到地下。瞽叟又让舜掏井,而他与象却向井里填土石,想埋死他。舜知道父亲的意图,下去后先在旁边掏了一个口,瞽叟和象埋他时,他从旁边的口里跑了出来。舜不与瞽叟一般见识,依然十分孝顺父母。他们想害他时,他就设法躲避。等舜的父母想用他时,他就回到父母身边。
       为了供养家庭,舜来到历山四顷地,日夜耕作。当时人们到处争地,而舜主动让出自家的地畔,人们受了感动,不再为几畦地争吵。雷泽的人们为钓鱼的处所打架,舜主动把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雷泽的人们见了也开始互相礼让。河滨的人们烧制陶器时不用心,个个坑坑洼洼,舜带头改进,人们见了都把陶器烧的很精致。因而,在他耕作生活的地方,人们都能和睦相处。舜20岁时,就因为孝顺闻名于世,30岁时成为可重用之人。舜礼让、宽容、博爱、勤劳的品行,被人们广为传颂和效仿。这事同时也感动了上帝。据说,一天舜上山打柴,忽遇一阵狂风,吹走了他身上背的柴禾,并将舜卷到山腰,惊惶失措的舜大叫了一声“娘啊!”这时发现母亲的身影正立在历山顶上。望见了母亲,舜十分高兴。背负着柴禾,很快爬上山,更加有力地干活。舜的勇敢、勤劳、孝悌、仁爱,感动了周边的人。他走到那里,人们就跟到那里,与他一起劳作生活。
       舜的仁爱孝悌的德行和品格打动了尧。尧把女儿嫁给他,对舜经过了几年的考察,认为舜是他最合适的继位人。于是,尧到了年老的时候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在涿鹿县保岱村(明清时曾名舜乡堡)称帝后,继母想起做过的错事羞愧得没脸见舜,就和其父瞽叟拉着两头黄牛躲避到历山主峰北面的四顷地去种地。舜不计前嫌,以恩报怨,每到初一,十五都要到四顷地跟父母一起耕种敬孝,并最终恳求父母和小弟弟象下山进城一起生活。舜帝在位期间“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凤凰来翔。”舜的父亲、继母去世后,舜将他们葬于历山脚下,建起瞽叟祠,并为早逝的母亲兴建了历山圣母庙,时常祭奠他们。舜的孝心令后人赞叹不已,他被奉为二十四孝之首。四顷地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整理:张振峰、一凡
 

2020年3月14日 16:55
浏览量:0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