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桑干 唯富涿鹿”的 史学探究
杨倩描
桑干河,古称漯(儽,三点水旁)河,又名浑河、溹涫水,元史称小黄河,源于山西宁武县,与汾河共出一脉。相传古时每年桑葚熟时,河水干涸故称桑干河。《水经注》里这样说:“桑干河东南流经桑干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桑干河于山西宁武起始,经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大同市、阳高县,入河北境经阳原县、宣化县、蔚县、涿鹿县、最后由怀来县入永定河,河水在怀涿盆地放缓在两岸堆积为冲积平原。桑干河、洋河交汇于涿鹿之野,使涿鹿成为富庶之地,史上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赞。这条蜿蜒长河繁衍生息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河流两岸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孕育了华夏儿女。与此同时,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跨越了与这条“母亲河”融合、抗争、治理、驾驭的岁月后,创造出绚丽璀璨的古代文化,塑造出自强不息、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拼搏创新的民族品格,逐渐凝结成浩瀚渊深的桑涿文化。
一 、桑干河流域地理探析
上古时期的涿鹿一片汪洋。据考古证实,桑干河流域有三个品字型古湖,即:大同古湖、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涿鹿古湖,其水括涿鹿、怀来,东至延庆广阔的水域。
距今243~80万年,延庆古湖和官厅古湖联成一体,西部的涿鹿古湖和东部的延庆、官厅古湖有河道相通。当时曾有两条河流由盆地流入北京平原,一条沿刘斌堡-黑汉岭-四海流入古白河水系,流入北京平原;另一条经八达岭流经南口进入北京平原,这个时期永定河还没有形成。
距今70~15万年,由于黑汉岭地区急剧隆起,延庆古湖出口河流被黑汉岭切断,靠近延庆古湖一段河流反原来的流向,向西流入延庆古湖,八达岭-南口古河也由于八达岭分水岭抬升分为两段。当时流入古湖的河流有大洋河、妍水河和永定河峡谷上游段。这个时期在幽州一带发生地块隆起,使高阶地明显上拱,在幽州至沿河城一带发生大规模重力崩塌,引起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由于沿河城的河道堵塞,使官厅古湖的湖水加积,在官厅至后郝窑一带发生一次大湖侵。中更新世晚期,由崩塌物构成的堤坝被切穿后,使官厅古湖湖水经峡谷泻入北京平原,导致官厅古湖的消亡,自官厅以下永定河始形成。
距今15~3万年,是华北陆地强烈活动时期,也是现代地貌形成时期,大同古湖和涿鹿古湖之间的石匣山地切穿,统一的桑干河水系形成,现代水文网基本成型,永定河上下贯通。永定河流经山峡段,自三家店出山后并没有直接进入北京平原,而是在今孟家山、黑头山、石景山和八宝山以东的峡谷中向东方向流去。在今大灰厂、卧龙岗一带受西山和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阻挡转向东北方向,沿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西北低洼地带向东北方流去。在今杨庄、晋元庄一带流入北京平原,形成永定河老冲击扇,该扇形地以石景山附近为顶点,向东北呈扇形展开,其前缘可达通县、马驹桥一带,北缘达清河,南缘达南苑。该冲击扇东西长40km,南北宽30km,面积700k㎡,北京城区就座落在此冲击扇上。扇形地的顶部以砂砾石为主,其前缘则由黄土质粉砂土和粘砂土组成,表层有一层黄土堆积。根据沉积结构、沉积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和11C年龄测定,确认该冲击扇应于晚更新世晚期形成(距今三万年)。
在15万年前和3万年左右时,大同、官厅、涿鹿、延庆一带地质曾经发生过强烈活动。15万年前,延庆黑汉岭地区急剧隆起,使原来的河道被切断,八达岭-南口河道也因八达岭的抬高而分断,又由于幽州至沿河城一带因地质活动发生崩塌,堵塞河道,构成官厅古湖堰塞,湖水拥高积聚。当时地震频发剧烈,地面很多处断裂,有的裂缝喷出岩浆、火焰数月不断,山上树木被融岩燃成大火;有的裂缝喷出黑沙浆。天上又阴云满天,大雨连绵不断,堰塞坝终被冲垮,洪水夹着泥沙沿着永定河道铺天盖地涌向老北京平原。由于这次洪水的冲击,造成大片平原,非常适宜当时的古人类耕作。这一片土地上,古人类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
桑干河这条古老的河,宽阔的河床印记着过往浩大的水势,冲垮沉沙于河底旧石桥墩柱,足以见证河宽桥大。明朝诗人苏祐“桑干晚渡”诗云:杳杳桑干水,悠悠沧海流。浚源开马邑,分委下芦沟。诗人晏壁“桑干秋涨”:八月桑干秋序平,狂澜百折浪涛惊。天兵移海水欲立,何伯取山宫未成。又有“一望绕新州,长风泻急流。倒翻红日落,直泻碧天愁。波影于山动,涛声万树秋。方舟如何渡,谁忆武林头。”古代文人墨客临桑干河赋诗抒怀,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盛赞桑干之水的美丽神韵和磅礴惊涛。
桑干河由西而东,跨山西,跃河北,流北京,最后由天津汇入华北地区最大水系--海河最后入渤海。桑干河上游河段流经干旱的山西北部黄土高原,其下游常遭洪水之患,因而常改变河道,故原俗称无定河。17世纪末,在采取广泛的防洪措施之后,下游始称永定河。此后,在多个世纪中又陆续采取了进一步的防洪措施。故历史上有天津龙首、涿鹿凤尾、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
桑干河流经张家口的阳原、宣化、涿鹿、怀来4个县区,在怀来与洋河汇合成为永定河,注入官厅水库。绵延不断的河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它留下了人类千百万年进步的印迹。桑干河还是永定河的上游,它由永定河峡谷奔腾而下,成为伟大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也称卢沟,“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凡是进京入都的达官贵胄,在欣赏“卢沟晓月”美景时,都会思绪万千,胸中激荡起千里桑干的滚滚波涛。
二、桑涿文化历史探究
涿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是从涿鹿开“史”的。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地,天赋其娇,地孕其美,华夏之源,神州之根。千古文明开涿鹿。古人如此看重,究其原因是多方,涿鹿县的“桑干秋涨”,与鸡鸣晴岚、黄羊雨笠、笔架彩霞、龙门迭翠、矾山霁雪、鹿野耕云、清凉宝寺一起形成了著名的涿鹿八景。“鹿野千村秀,桑干一带黄”,是对涿鹿一带桑干河景色的真实写照,是对中华文明发源之地的赞美。如今的桑干河在涿鹿一带经过治理,景色更加秀丽。
据《保安州志》载,明朝万历三年,保安州知州嵇巅首开“南惠民渠”进行导水灌溉。在以后明清两朝,当地官吏与群众不断地开挖渠槽,勾连槽堰,历史上留下了:北平坡渠、中惠民渠、南惠民渠、公务渠、河南惠民渠等大渠堰槽。明、清时期,桑干洪荒奔流,浩浩荡荡,河水满灌河床,时有溢流之水自灌田间。在河堤任何部位,稍加挖凿,河水便可涌出河道,所以那时容易从河中实施导水灌溉。据史考见,明清时代,桑干河北岸广大的地带,多是自然湿地,野生芦苇连片成荡,真是塞外少有的水泽之乡,而且留下了使许多文人发思古幽情的美景。“浪翻秋日白,山带古时黄”,苏梦武的《秋日桑干怀古》。20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西北部山区建起发电、灌溉、防洪的官厅水库大坝。随着海河水利工程中各种排水设施的建设,洪水也得到了控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涿鹿随着国家兴修水利的号召,充分利用桑干河之水。考虑到桑干河水自然流量逐年大幅下降以及还有诸多地势较高的土地不能实现全覆盖浇灌的问题,勤劳智慧的涿鹿人,在桑干河的上游,劈山凿岭,开渠引水,修筑成功了“七一”大渠、南灌渠、北惠民渠、劈山大渠。每条灌渠沿河劈山而建,灌渠穿山越洞,汩汩河水由高而下,如血脉一样涌上了涿鹿大地。涿鹿的水利工程,以桑干河为界,南北两岸修筑了7道干渠,分别为北干一、二、三、四,南干一、二、三。每道干渠上又分设了许多站闸,河水沿分站闸导流到支渠,支渠又有若干个小渠沟分流到每块农田中。涿鹿的水利工程,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在不足五百平方公里河川平原上,镶嵌着近千里的水利浇灌渠堰,它的水利配系,可谓是古今以来人们利用江河湖泊最优秀的人力水利工程。也正是这浩大的水利工程,才使涿鹿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涿鹿更是因丁玲一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名扬天下,历史上也因桑干河而富甲一方。全县干鲜果品种类众多,质地优良,由于与著名的法国波尔多葡萄种植区处于同一纬度,所以被国内外专家确认为中国最佳的酿酒和鲜食葡萄栽培地区之一。最根本的涿鹿是块“丰”水宝地。是水让涿鹿土地肥沃,是水让涿鹿物产丰美,是水让涿鹿山川如翠,是水让涿鹿亩产吨粮。“千里桑干唯富涿鹿”,桑干河、洋河交汇于涿鹿之野,使涿鹿成为富庶之地。桑洋盆地水果品种多,北方所有水果,涿鹿都有。尤其是葡萄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优质主产区之一,葡萄和杏扁产业已成为涿鹿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中粮长城(涿鹿)、益利、果仁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涿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吕复,字健秋,河北省涿鹿县人。1879年出生于故里涿鹿县城内文昌巷(今鼓南小巷)。吕复先生的大名常常跃然于河北报端,不光是他曾担任察哈尔副主席,人们知他是中山先生的革命追随者和同路人,也知他还是一个大政治家、大法学家、大教育家,遂深入档案的海洋对他的生平作一探考。他为中国的统一、和平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民国法律的奠基人,参加完成了中华民国宪法的编制同时也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编制,是唯一参加两部宪法的编制人。
三、桑涿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征。桑涿文化亦是如此,桑涿文化是指桑干河在涿鹿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桑干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桑涿文化的缔造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一条自然河流,以桑干河自身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给予人们生活的体验和生存的启迪。随着历史的演变,一代又一代人就在这反复体验与启迪的过程中,将物质与精神、理念与实践、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相融合。通过有关的桑干河环境条件、制度理念、物质现象,形成具有桑涿文化特色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等。
桑涿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旗帜。从实质上看,桑涿文化的传统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四、桑涿文化的价值
桑涿文化是具有一种强劲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中华民族共认图腾--龙为象征,以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为“本源”的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其中“大一统”主流文化思想,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坚持斗争的一种强劲的不竭动力。桑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人民的热切期望,每年的祭祖活动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联系的纽带和共同的祈盼,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
桑涿文化中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元素。桑涿文化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所体现,我们的祖先在与这条“母亲河”融合、抗争、治理、驾驭的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勤劳、勇敢、质朴、凝聚、奉献是桑涿人民的精神脊梁。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国经济上富强,政治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所以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归功于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所培育起来的一种民族精神。
继承桑涿文化的同时做好传承的历史责任。桑涿文化一方面是对历史提供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大胆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也是用现实来展示我国当代文化的新成果,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必须进一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丰富我们。这既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自然法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说明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深刻、深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杨倩描:全国文献资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察哈尔历史文化陈列馆馆长。原载《涿鹿文艺》)